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由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王震同志提议,经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由广东省人民政府设立。1982年8月30日正式开馆,叶剑英同志为本馆题写馆名。1984年5月,聘请廖仲恺、何香凝之女廖梦醒担任名誉馆长。现馆址为原仲恺农工学校办事处旧址,是一座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落成于1928年,1982年10月12日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本馆最初...
郑培燕
今年4月,赴广州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参加为纪念廖仲恺先生诞辰140周年而举办的“廖仲恺、何香凝与中华民族的复兴”学术研讨会,有幸与史学界多位知名前辈以及多省市的专家一起缅怀廖仲恺、何香凝两位的革命精神、历史贡献,收获颇丰。参会期间,获赠《宋庆龄与廖仲恺、何香凝一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4月版)一书,由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研究馆员蔡瑞燕馆长与副研究馆员刘斌博士合著。仔细研读,深感该书史料翔实,人物形象丰满,感情丰沛,将客观叙事与情感主线有机结合,不失为一部具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好书。
以翔实的史料为依据,客观叙事,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孙中山、宋庆龄与廖仲恺、何香凝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两个特殊的家庭,他们怀着救国、救民,实现中国独立、民主、富强的共同理想,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不懈奋斗,百折不挠。孙中山与廖仲恺相继离世后,宋庆龄与廖仲恺、何香凝及其儿女廖承志、廖梦醒、侄女婿邓文钊等,风雨同舟,相互支持,携手奋斗,共同为继承孙中山、廖仲恺未竟的事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目标而努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该书详细梳理了宋庆龄与廖仲恺、何香凝及其后人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交往,以大量翔实的史料为依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吸收了一些较新的研究成果,综合考辨,向读者客观地呈现了他们在各个时期的奋斗与交往的史实。
宋庆龄与廖仲恺、何香凝一家相识于东京,他们不仅是孙中山的得力助手和全力支持者,也是孙中山遗志的继承者和坚决捍卫者。宋庆龄与何香凝的友谊在捍卫孙中山三大政策和反帝斗争中不断得以巩固和发展。何香凝的子女廖承志、廖梦醒自幼便对宋庆龄心存敬仰。抗战期间,宋庆龄在香港创建保卫中国同盟,廖梦醒受周恩来和中共党组织委派,长期协助宋庆龄工作。廖承志领导的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与“保盟”通力合作,广泛并有效地争取海外对中国抗战特别是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抗日根据地的大力支援。何香凝的侄女婿邓文钊,受何香凝及廖承志的影响,积极投身宋庆龄领导的“保盟”工作,并出面创办了中共领导的统一战线报纸——《华商报》,为了支持革命不惜倾其家产。新中国成立后,他们相互关怀,共同为了国家的建设事业献计献策,鞠躬尽瘁,他们的友谊也在共同的事业中进一步升华。
通过对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顺应时局的变化而采取的行动之间的直接关联进行分析,作者真实地再现了宋庆龄与廖、何一家两代人交往的诸多场景与细节,填补了相关研究的空白,拓展了宋庆龄、廖仲恺、何香凝等研究的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以丰富的情感为依托,主线突出,增强了内容的可读性
该书不仅以客观史实揭示了宋庆龄与何香凝及其子女廖承志、廖梦醒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奋斗的艰辛历程,而且以丰富情感为依托,展现了宋庆龄在与他们交往中所结下的亦同志、亦朋友、亦亲人般的深情厚谊,情感层次丰富,主线突出,体现了中国近现代革命事业代代相传、前仆后继的特征。
宋庆龄与廖仲恺、何香凝一家的友谊源于孙中山与廖仲恺的亲密关系,并在捍卫孙中山三大政策和反帝斗争中,在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不断地巩固发展。在革命与建设的道路上,他们相互扶持,携手奋进,越是困难时刻,越是互为支援,团结战斗。在陈炯明叛变、廖仲恺被诱捕遭囚禁的危急关头,在孙中山、廖仲恺相继逝世的巨变之下,在廖承志被捕的危难时刻,在廖梦醒痛失丈夫的悲痛时分,在面临民族大义国家危亡的道路与方向的选择之时,他们互致温暖,并始终坚守信仰,紧跟历史的步伐,与时俱进,给对方所从事的工作以最大的支持。
书中点滴细微生活情节的展现,相关书信史料的运用,突出了他们之间的关心牵挂和帮助,更有内心深处真实的喜乐哀愁、寂寞无奈,对爱情的忠贞、对信仰的坚守等等,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他们的音容笑貌,感受到他们的人格魅力。除此之外, 笔者在研读此书之时,能够感受到作者在著书过程中所倾注的感情与对传主人物的敬仰。作者带着真挚的情感行文,将一个个丰满的人物形象呈现在读者眼前,更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与感染力。
以奋斗和情谊为主题,结构紧凑,体现了一定的创新性
该书选题视角独特、新颖。虽然过去对于孙中山、宋庆龄与廖仲恺、何香凝各自的思想和功绩都有比较深入的研究,也有关于宋庆龄与何香凝交往的相关著述,但是将两个革命家庭、将宋庆龄与廖、何乃至其子女廖承志、廖梦醒以及亲属邓文钊等合作并进放在一起分析,并将他们的交往置于中国近现代革命演进的大背景之下进行研究,该书还属首次,在选题视角上体现了创新性。
宋庆龄与何香凝同为近代著名的女革命家,她们的革命与人生经历有诸多相似之处,也互相交织在一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她们始终携手,相互扶持,为了民族的独立,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进行着不懈的努力。自1930年代后期开始,宋庆龄与廖承志、廖梦醒的革命与工作也有诸多交集。上述人物之间的交往,始终是与中国近现代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者将他们奋斗与交往的细节置于中国近现代史乃至世界局势的大背景之下、大事件当中,在拓展宋庆龄与廖、何研究的同时,也有助于丰富读者对近现代史的认识。
此外,作者在叙事中紧紧围绕宋庆龄与廖、何一家的共同奋斗与深情厚谊这一主题,选材上均以直接体现宋庆龄与廖仲恺、何香凝、廖承志、廖梦醒等的关系为原则,在行文上始终贯穿以“史”为线索、以“情”为纽带的原则,主线清晰流畅。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述,“以宋庆龄和廖仲恺、何香凝一家为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共同目标而不断奋斗的过程为主线”,“以她们在追求共同目标的过程中,始终立场一致,相互扶持,共同策进为副线”,“以宋庆龄与廖仲恺、何香凝及其子女廖承志、廖梦醒和邓文钊等亲属、后人之间所结下的深情厚谊为辅线”,三条线索立体地呈现出宋庆龄与廖仲恺、何香凝一家的共同理想和交往故事,主题鲜明,结构紧凑,在叙述手法上也体现了一定的创新性。
以爱国的情怀为基调,寓意深刻,具有较强的现实性
宋庆龄与廖仲恺、何香凝、廖承志、廖梦醒、邓文钊等,他们都是爱国者,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怀是他们献身革命的出发点,也是支持他们不懈奋斗的精神力量。也正是这种爱国的情怀,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岁月中,将他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无论时局如何动荡,世事怎样变迁。该书较好地展示了他们的思想与实践活动之间的内在逻辑:从爱国主义的立场出发,始终保持昂扬的爱国热情,坚持真理,在革命实践中不断探索,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前进,从而在政局动荡的困难面前,顺应历史的潮流不约而同采取共同的立场及行动,并结下深厚的情谊,也奠定了本书领土宣传爱国主义精神的基调。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凝聚中华儿女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在当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中,学习和弘扬孙中山、宋庆龄、廖仲恺、何香凝等革命前辈的爱国精神,对于我们凝聚全中国人民的磅礴力量,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共同梦想而奋斗无疑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总而言之,该书在大量客观史实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的方法,详细梳理了孙中山、宋庆龄与廖仲恺、何香凝两个特殊家庭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共同目标而奋斗的历程,同时也再现了宋庆龄与廖、何及其家人之间所结下的深厚情谊,犹如长篇的连环图画,一幅一幅地呈现出人物间的交往故事及其背后的历史事件,以及他们之间互动的细节及其丰富的内涵。作者将客观的叙述、朴素的文字与丰富的情感有机结合,呈现的人物形象生动、丰满,情节细腻感人。书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的情怀与基调,无疑将给读者以深刻启迪。
当然,该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有的史料不准确,或者没有采用最新的研究成果,如何香凝抵达马赛的时间应为1930年12月而不是11月初;保盟《新闻通讯》应为英文半月刊,而非周刊;关于1939年1月在香港成立工合国际委员会等相关说法仍有待再探讨,等等。
(本文作者系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