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由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王震同志提议,经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由广东省人民政府设立。1982年8月30日正式开馆,叶剑英同志为本馆题写馆名。1984年5月,聘请廖仲恺、何香凝之女廖梦醒担任名誉馆长。现馆址为原仲恺农工学校办事处旧址,是一座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落成于1928年,1982年10月12日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本馆最初...
文字:马克思主义学院 杨智文
来源:https://news.zhku.edu.cn/info/1003/50577.htm
原标题:2020年仲恺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2020年12月28日上午10点,由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仲恺文化研究所联合举办的“2020年仲恺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在行政楼西704会议室召开。廖承志与池田大作研究中心主任高岳仑教授,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人事处处长唐明勇教授,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馆长蔡瑞燕研究馆员、副馆长刘斌副研究馆员,仲恺文化研究所研究人员,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全体教师以及近三年新进教师出席了此次会议。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仲恺文化研究所所长蔡立彬教授首先致欢迎辞,对仲恺文化研究所的职能定位和发展状况作了简要介绍。随后由高岳仑主任向参会人员赠送了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走向新时代的中日友好——2019年廖承志与池田大作思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该论文集收录了多篇有关廖承志、池田大作与中日友好关系的学术研究成果,是近年来仲恺文化相关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
在主题报告环节,刘斌副馆长代表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马克思主义学院(仲恺文化研究所)联合调研组,就“‘仲恺精神’内涵研究深调研报告”主题,在会议中首先做主题报告。他详细梳理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何香凝先生及廖何后辈对“仲恺精神”内涵的诠释,对其异同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探讨了“仲恺精神”诠释演变背后的历史脉络。并结合新时代的历史背景对“仲恺精神”品质界定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要准确表达“仲恺精神”品质,必须明确“仲恺精神”概念外延的范围;同时,他建议在表述“仲恺精神”品质时可以选用“革命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等词汇。
随后,高岳仑主任、唐明勇部(处)长、蔡瑞燕馆长先后作了主题发言。高岳仑主任结合其有关“廖仲恺践行新三民主义的思想境界和历史贡献”的研究成果,将仲恺文化的基本元素概括为“爱国为民、革命进取”。唐明勇(处)长结合其七年前的一篇研究报告,以“大力弘扬仲恺精神的一点思考”为题做了报告,他从五个方面总结了我校仲恺文化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主要成就,分析了存在的五个问题,并提出三个方面的发展思路,即:搭建平台,形成活力;打造品牌,创新形式;挖掘内涵,推广普及。蔡瑞燕馆长对仲恺文化的研究前景充满信心,认为仲恺文化的研究是无止境的,鼓励广大优秀中青年教师借鉴钟南山精神研究与中国精神研究的丰硕成果,进一步深化仲恺文化的研究工作。
在分论坛环节,参会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仲恺文化研究所研究人员踊跃发言。文娟博士、张颖博士、王爱英副教授、叶芳副教授、杨智文博士、肖莉讲师结合自身的研究、教学经历,就仲恺文化的挖掘、诠释、传播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
在自由讨论环节,与会的其他老师也逐一做了发言,畅谈仲恺文化校本课程建设、仲恺精神融入课堂教学、仲恺文化体验式沉浸式教学方式、仲恺办学的教育史研究、仲恺精神的多学科研究视角、仲恺文化宣传与交流的对接、仲恺文化内涵和本质的研究(源与流的关系)等方面内容,并提出了诸多建设性意见。
最后,蔡立彬院(所)长作总结发言。他认为本次会议是一场有意义、有收获、很成功的学术会议,是一道丰盛的“精神大餐”,并宣布会议圆满结束。此次会议开启了仲恺文化研究的新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