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由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王震同志提议,经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由广东省人民政府设立。1982年8月30日正式开馆,叶剑英同志为本馆题写馆名。1984年5月,聘请廖仲恺、何香凝之女廖梦醒担任名誉馆长。现馆址为原仲恺农工学校办事处旧址,是一座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落成于1928年,1982年10月12日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本馆最初...
2025年8月28日,印尼侨领房延凌之孙房顺理一行到访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参观“还我河山——从国民革命到抗日救亡”主题展览。本次展览由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主办,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协办,核心展品为我馆藏品何香凝先生题赠房延凌的“还我山河”行楷横幅。
房顺理先生曾慕名到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寻访“还我山河”横幅,获悉在《还我河山》展览展出后,向我馆提出欲前往观展。我馆高度重视,与大元帅府纪念馆联系安排了这次参观,我馆主持工作的副馆长刘斌与大元帅府纪念馆文物保管部主任曾舒慧陪同参观。
房顺理在参观过程中驻足于“还我山河”横幅前,深情回顾家族先辈与何香凝先生的故事。“还我山河”横幅不仅是何香凝先生抗日救亡决心的见证,也是海外侨胞与祖国同舟共济的历史缩影。横幅笔力遒劲,凝聚了何香凝先生在民族危亡之际的悲愤与信念,彰显了抗战时期侨界与国内各界团结御侮的精神纽带。
抗日战争爆发后,何香凝先生与国家、民族同患难,始终为抗日救亡奔走。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的消息传到法国巴黎后,何香凝当即致电国内报社,表示将立即回国卖画筹款组织救伤队奔赴前线。此后,以国民身份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为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奔走。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何香凝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国妇女抗敌后援会,开展伤兵救护和难民救济。
上海沦陷后,何香凝撤往香港,继续领导妇女抗日救亡工作,并参加保卫中国同盟的工作,与宋庆龄一道为陕甘宁边区和抗日根据地筹措款项和医药物资。
何香凝不断呼吁海外华侨支援祖国抗战。1938年,曾经参加南昌起义的印尼侨领房延凌在香港拜访何香凝先生,她欣然题赠“还我山河”四字以示勉励。1988年,房延凌先生之子房俊宜先生通过国务院侨办将题词捐赠我馆收藏。
此次房延凌先生后人的到访,不仅是对先辈爱国情怀的追寻,更是对廖仲恺、何香凝夫妇革命精神的深切致敬。作为协办单位,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始终致力于挖掘、研究与展示廖仲恺、何香凝先生的革命事迹与爱国精神。未来,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将继续与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等兄弟单位深化合作,共同讲好先辈们为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不懈奋斗的故事,让“还我山河”的呐喊及其背后凝聚的团结御侮、矢志复兴的民族精神,在新的时代征程中焕发新的光芒。
撰稿:李苹
审核:罗声
审定:刘斌